2020年1季度加拿大北极虾向中国出口逆势增长47%!
发布时间:2020-05-09 15:01:49 信息来源:八鲜过海 编辑:EISEN
2020年1月,武汉新冠肺炎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国,随后影响到全球。受疫情影响,2020年1季度中国和全球消费都受到巨大冲击,进口海鲜也同样受到巨大冲击。
2020年1季度加拿大北极虾出口额逆势增长22%
但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加拿大北极虾(北方长额虾)的捕捞和出口却没有受到影响,反而逆势增长,特别是中国市场表现非常亮眼。
加拿大国家统计局最新出口数据显示:2020年1季度加拿大的冷冻北极虾出口额为7043万美元,与2019年1季度的出口额5751万美元相比,同比增长22.45%。
2020年1季度中国市场表现亮眼
这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是中国。2020年1-3月份,加拿大向中国的冷冻北极虾出口额为3915万美元,与2019年1-3月份的出口额2661万美元相比,同比大增47%。
除中国之外,2020年1季度加拿大向这些国家的冷冻北极虾出口,与2019年1季度同比也出现了明显增长:冰岛(107%)、乌克兰(129%)、摩洛哥(31%)、美国(67%)、越南(54%)、韩国(29%)、爱尔兰(29%)、瑞典(106%)、挪威(34%)、荷兰(858%)。
与此同时,2020年1季度加拿大向这些国家的冷冻北极虾出口额,与2019年1季度同比却出现了下滑:丹麦(31%)、日本(21%)、英国(43%)、保加利亚(46%)、爱沙尼亚(84%)。
中国吃货吃掉加拿大超过50%的北极虾
从加拿大北极虾出口额的份额来看,2020年1季度向中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55.58%,比2019年1季度的46.27%又进一步增长。加拿大捕捞的北极虾,超过一半以上都是被中国吃货吃掉的,实在是厉害。
除中国之外,丹麦是加拿大北极虾传统出口大国,但近年来的份额却不断减少。丹麦从加拿大进口的北极虾,主要是加工各种虾仁产品,再出口到英国和欧洲各国。随着近年来中国北极虾市场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北极虾进入中国,也在客观上减少了加拿大向丹麦等国家出口北极虾的数量。
加拿大北极虾在中国逆势增长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在如此严重的新冠疫情面前,中国市场可以逆势增长呢?我们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加拿大北极虾生产商协会多年来坚持在中国市场推广加拿大北极虾品牌,开展各种线上线下促销活动,使加拿大北极虾品牌越来越深入人心。
(宁波盒马甬江店正在进行促销)
2、加拿大北极虾是冷冻产品,野生天然、营养丰富、解冻即食,非常适合疫情期间广大消费者在家消费。疫情期间,大家有更多时间在家做饭,而北极虾吃法简单,因此购买北极虾的人数大增。
3、疫情期间,大家无法去餐馆消费,部分餐饮消费需求转化为家庭消费。我们看到,冰鲜三文鱼、鲜活大龙虾、生猛帝王蟹等以餐饮消费为主的进口海鲜,疫情期间的销量都出现了大幅度下滑,这些消费的一部分就转化成加拿大北极虾等优质进口冷冻海鲜的消费。
4、加拿大北极虾销售渠道非常完善。经过多年的渠道建设,目前各大电商平台、主流连锁超市、新零售生鲜超市、社区团购平台、微商微店平台,都可以方便地买到加拿大北极虾。疫情期间虽然餐饮市场受到很大冲击,但电商和超市等渠道基本没有影响,很多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的销量,甚至比疫情前还有大幅度增长,加拿大北极虾也得益于此。
5、加拿大北极虾的捕捞和进出口没有受到影响。疫情爆发后,加拿大政府和捕捞北极虾的各大渔业公司,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了渔船上的防控力度,所有捕捞北极虾的加拿大渔船,都没有发生船员被新肺病毒感染的情况,有力地保证了货源的供应。同时,国际冷冻集装箱货运班轮也都正常,中国进口商的进货、到岸后的清关、国内冷链运输也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6、中国北极虾分装加工厂复工迅速。春节过后,国内的各大北极虾进口商和分装厂纷纷组织复工,到2020年3月初,大部分分装厂都已经复工。
7、国内的干线冷链物流和快递一直保持畅通。分装后的北极虾小包装产品,可以通过干线冷链物流,迅速送达各大电商和超市在各地的分仓。各大快递公司、电商平台(京东等)、新零售超市(盒马等)也在积极稳定和招募快递员,保证了疫情期间有足够人数的快递员送货,这也保证了消费者可以在家中及时收到北极虾产品。
8、加拿大北极虾生产商协会加强了疫情期间的宣传力度,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推出各种北极虾烹饪视频,在各大电商和O2O平台推出加拿大北极虾捕捞和加工视频,引起更多消费者对北极虾的兴趣。根据我们的监测,2020年1季度,各大新媒体平台、电商和O2O平台的北极虾视频观看量都有明显增长。
声明: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联系电话:010-65067637
相关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