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渔业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
发布时间:2014-09-18 11:01:37 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编辑:EISEN
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渔业合作论坛”于2014年9月17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来自政府渔业主管部门、东盟理事会、中国水产行业协会以及科研单位和相关贸易企业代表近100人参加了会议,共同商讨了海上丝绸之路渔业合作的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蒋和生局长,区政协农委会副主任梁雨翔,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许宁宁执行理事长,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和等领导出席会议。我会市场分会邹国华秘书长主持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蒋和生局长在讲话中指出,近几年来,广西积极发挥区位、资源、政策、市场等优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外渔业交流合作有力推动了广西渔业经济的发展,广西与东南亚、西南亚国家的渔业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在水产苗种、水产养殖、水产饲料、渔用兽药、水产品加工与贸易、渔需物资贸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非常活跃。此外,广西还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阿曼、也门、斐济、安哥拉等一些国家在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出口与贸易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广西正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等系列实际行动,积极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和枢纽作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渔业合作论坛”的举办,为各国渔业发展搭建合作平台,实现达“各取所需、互通有无、长短相济、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希望今后在渔业合作方面开展更加宽领域、深层次合作,取得更加显著而辉煌合作成果。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许宁宁执行理事长认为,正值中国与东盟进入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二个十年,就打造升级版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之际。对推动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多边渔业合作提供很大的机遇,同时也为渔业企业带来更多新的商机。许理事长还表示,打造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密切多边经济关系,以获得共同的经济发展,做到寻求区域及国际合作最大化,应对当前世界经济的一切不稳定因素。相信通过共建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进一步密切渔业交流合作,不仅能够惠及到海上丝绸之路各国,而且会惠及包括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内的相关国家。许宁宁理事长在分析由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时着重指出,第13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已达成共识,中国和东盟同意开始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就中国-东盟的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展开新一轮的谈判,这意味着更广泛的开放贸易和投资市场。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有利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建设和更快建成。RCEP一旦建成,将在世界贸易中形成与美国与亚太、美国与欧盟贸易区并立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在报告中指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新时期国际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具体到渔业主要集中直接贸易、多种合作、投资以及服务四个方面。纵观中国水产品贸易近二十年现状,中国多年连续水产品贸易在进出口双向都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出口贸易从1994年的50多万吨发展到2013年的350多万吨,进口贸易从当年的100多万吨增长到去年的400多吨。不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金融危机后我国均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充分彰显了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地位。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创造了世界新的平衡点,重新对市场格局进行了划分。同时也正是因为中国市场巨大的吸引力和带动力,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从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到2013年,我国的水产品贸易额由103亿美元增长到202.6亿美元,占全球水产品贸易额的将近15%。但与此同时,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尽管产量高,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进口国。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次思路上的更新,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延续,但两者又有区别,海上丝绸之路更加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将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实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对接;将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以及合作的渠道将更加便捷。
缅甸渔业总商会副主席Dr.Myint Sein介绍了缅甸渔业发展现状,缅甸现正积极促进多方面渔业发展,并努力为缅甸国内消费增加渔业产量,鼓励大规模的淡水养殖,努力提升渔业组织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地位。Dr.Myint Sein表示,缅甸不但拥有丰富的海上资源,更有非常有潜质的内陆资源。缅甸渔业总商会现在正致力于发展可持续水产品,探索国外市场,吸引外资,同时也希望可以学习到产业内的最新技术。2012-2013年,缅甸水产品出口到中国最多,这一年中缅甸共有9.1万吨价值2.44亿美金的水产品出口到中国,并且出口额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中缅两国在渔业合作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次的论坛与中方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
来自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筹备处的管理者代表蔡清富博士对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做了详细介绍。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计划投资7.87亿元人民币,是一个大宗海产品现货的交易场所和电子交易平台,可实现海产品“线上交易、线下交收、人民币结算”,实现从“铺位经济”向“席位经济”,从“传统贸易商”向“现代交易商”的转变。交易所通过建立交易、结算、金融、仓储、物流及检疫检验于一体的服务体系,为交易商提供一站式服务。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的建立将会解决各国产品出口到中国时的各商流、物流、金流的问题,完整打造出东盟商品零时差的专属商务平台,协助各国企业降低贸易作业成本,满足买卖双方对于效率、安全的贸易需求。
广西海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远洋项目负责人彭勇平介绍了其远洋渔业项目,广西海洋投资集团和马来西亚捷马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渔业合作协议书》,决定以打造一流的集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仓储以及销售为一体的渔业产业园,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全方位渔业合作。项目总投资额为14亿人民币,希望通过船舶建造、海洋运输、渔业捕捞、水产品加工所产生的辐射作用,带动广西地区更多企业沿着丝绸之路,进行海洋经济建设,走共同发展之路。推动远洋渔业产业实现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构建功能变合互相支持的投资体系,打造较为完善的海洋优势产业链。
东盟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地区,过去10年来,中国-东盟以“10+1>11”的抱团合作,创造了硕果累累的“黄金十年”。而在未来,中国愿意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让海上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渔业先行,渔业也将抓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契机,实现中国渔业合作多赢的新局面。
声明: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联系电话:010-65067637